您好,欢迎来到学路情感网。
搜索
当前位置:首页香港:报刊与文学

香港:报刊与文学

学路情感网 2025-05-29
导读1 基本信息 作者: 赵稀方 出版社: 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: 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 出版年: 2025-4 页数: 592 定价: 128.00元 装帧: 精装 2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开创性的研究著作,不但第一次从原始报刊文献梳理香港文学,并且以香港为方法,隐含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新观察。无论对于华文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读者,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 作者自博士论文开始研究香港文学,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。《小说香港》2003年在三联“哈佛燕京丛书”出版后,在海内外颇具影响,目

1

基本信息

作者: 赵稀方

出版社: 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

副标题: 历史语境与文学场域

出版年: 2025-4

页数: 592

定价: 128.00元

装帧: 精装

2

内容简介

这是一部开创性的研究著作,不但第一次从原始报刊文献梳理香港文学,并且以香港为方法,隐含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新观察。无论对于华文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读者,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
作者自博士论文开始研究香港文学,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。《小说香港》2003年在三联“哈佛燕京丛书”出版后,在海内外颇具影响,目下已经成为香港文学研究奠基性著作。《小说香港》完成后,作者深感香港文学缺乏报刊史料建设,从此投入香港报刊整理工作。香港报刊多不存国内,而是在香港及其他地方,因此这项工作特别辛苦。作者去了大英图书馆、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、荷兰莱顿大学图书馆、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多家图书馆,积累了大量的国内学界看不到的一手报刊史料。本书对于晚清至当代的香港文艺报刊进行了梳理,纠正了香港文学史史料上大量的错漏。不过本书并非是单纯报刊史料介绍,而是一本香港报刊文学史,即在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梳理香港文学史的内在思想脉络。这本书的出版面世,将会为香港文学学科建立一个实证的基础,对于香港文学乃至华文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。近年来,香港三联设立“香港文库”,其中“学术研究专题”收录海内外香港研究经典之作。“香港文库•学术研究专题”于2018年7月再版了《小说香港》,又于2019年7月出版《报刊香港》。2018年12月3日,香港三联和《香港文学》在中环三联书店召开了一次“香港文学的前生今世”的读书会,以《小说香港》和即将出版的《报刊香港》为研讨对象,研究香港文学知名专家陶然、陈国球、郑德华、林叔曼和刘俊等人参与,会上对于这两本香港研究著作给予高度评价。2015年,作者以“香港报刊文学史”为题成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,2019年以“优秀”成绩结项。2020年,此书后续项目“香港文艺报刊史料长编”又成功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,目前工作正在全国性范围内有序展开。由此可见,这个课题所涉及的香港报刊史料的重要性,是经过中宣部专家论证和认可的,符合当代中国文化的需要。

本书以香港文艺报刊为研究对象,首次建立香港文学史的一手文献基础,并籍此建构香港文学的内在脉络,展现殖民性与中国性、旧文学与新文学、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、本土文学与南来文学等香港文学的多重维度。《香港:报刊与文学》可视为作者于2003年出版的《小说香港》(三联•哈佛燕京丛书之一)的姊妹篇来读。

3

作者简介

赵稀方,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、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二级研究员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、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专家;英国科学院Fellow、美国国务院Fulbright Scholar、台湾成功大学、台湾东华大学、波兰罗兹大学客座教授。曾应邀在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加拿大、波兰、韩国等国举办学术讲座。著有《小说香港》《后殖民理论》《翻译与现代中国》等学术专著十多部。

4

目录

第一章 香港文学起源

第一节 《遐迩贯珍》:不“纯”的起点

第二节 《循环日报》:王韬与副刊问题

第三节 《中外小说林》:阿英的遗漏

第四节 《英华青年》:“五四”新解

第二章 文学新旧与现代性

第一节 被忽略的《小说星期刊》

第二节 新文学的先导

第三节 旧文学的现代性

第三章 文学与体制

第一节 从《小说星期刊》到《大光报》:中断的线索

第二节 《伴侣》:“香港新文坛的第一燕”?

第三节 《铁马》《岛上》:是“古董”,还是“体制”?

第四章 左翼文学与现代诗

第一节 《红豆》考订

第二节 左翼的限度

第三节 现代诗与“半唐番体”

第五章 南来与本地

第一节 “中国文化的中心”

第二节 《天光报》:流行小说

第三节 《文艺青年》:本地青年作家

第六章 被遗忘的沦陷区

第一节 沦陷前后

第二节 戴望舒“附敌”事件

第三节 视线之外的叶灵凤

第七章 批评的风暴

第一节 《大众文艺丛刊》:清理文坛

第二节 《华商报》:《虾球传》

第三节 《新生晚报》:《经纪日记》

第八章 “绿背文学”

第一节 绿背刊物与出版社

第二节 “友联”与《中国学生周报》

第九章 现代主义运动

第一节 《诗朵》:缘起

第二节 《文艺新潮》:翻译与创作

第三节 《新思潮》《香港时报 • 浅水湾》《好望角》:现代主义的演进

第四节 新的历史面向

第十章 左右分流

第一节 从《海澜》到《当代文艺》

第二节 从《大公报》到《海洋文艺》

第十一章 《盘古》:自右向左

第一节 自由激进主义

第二节 从“风格诗页”到“《盘古》文艺副刊”

第十二章 本地文学的兴起

第一节 从《四季》到《罗盘》

第二节 生活化美学

第三节 素叶出版社和《素叶文学》

第十三章 另一种香港性

第一节 《诗风》:沟通中西

第二节 “诗观的歧异”

第十四章 《八方》:第三空间

第一节 华丽转身

第二节 “中介”作用

第十五章 《香港文学》共同体

第一节 “老、中、青”和“中、左、右”

第二节 世界华文文学的中心

第三节 香港文学学科建构

第四节 陶然接编

第十六章 作联与作协

第一节 《香港作家》

第二节 《作家》

参考文献

香港作为方法

后 记

香港三联版的“鸣谢”

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介绍

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汇聚口述史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,围绕口述史的理论、方法、技术与应用展开深入探讨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交流碰撞,研修班为口述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,促进了口述史在不同领域的拓展应用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,展现了口述史在新时代的发展潜力与应用前景。同时,研修班将帮助学员深入认识与理解口述史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,提升口述史研究和应用能力。

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(第一期)(2024年7月26-28日;线下)、第二期(2024年8月16-18日;线下)、第三期(2024年12月7-16日;线上)和第四期(2025年3月7-9日;线上)开班后,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,在学员当中反响也相当不错。在各咨询群中,很多朋友希望能够有机会参加后续培训,经初步考虑,拟于2025年7月中下旬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(可能线上线下混合)。如有兴趣可加入微信交流群,以便了解口述史研修班与口述史最新信息。

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并考核合格者,由中国人民大学颁发《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(第五期)》结业证书,证书统一编号,可登陆中国人民大学终身学习服务平台查询。

Copyright © 2019- xueluwang.com.cn 版权所有

违法及侵权请联系:TEL:199 1889 7713 E-MAIL:2724546146@qq.com

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